環保新聞 |
環保新聞 粵綠環保淺析 循環經濟的起源及發展粵綠環保淺析 循環經濟的起源及發展
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·波爾丁提出,主要指在人、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,在資源投入、企業生產、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,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,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。其“宇宙飛船經濟理論”可以作為循環經濟的早期代表。大致內容是: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,要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,如果不合理開發資源、破壞環境,就會像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。因此,宇宙飛船經濟要求一種新的發展觀: 第一,必須改變過去那種“增長型”經濟為“儲備型”經濟; 第二,要改變傳統的“消耗型經濟”,而代之以休養生息的經濟; 第三,實行福利量的經濟,摒棄只著重與生產量的經濟; 第四,建立既不會使資源枯竭,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、能循環使用各種物資的“循環式”經濟,以代替過去的“單程式”經濟。 20世紀90年代之后,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。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了關于循環經濟的思想。此后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。 1998年引入德國循環經濟概念,確立“3R”原理的中心地位;1999年從可持續生產的角度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整合;2002年從新興工業化的角度認識循環經濟的發展意義;2003將循環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觀,確立物質減量化的發展戰略;2004年,提出從不同的空間規模:城市、區域、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。
相關信息 |